种植管理
Planting management
向日葵
向日葵菌核病类型及防治指南
作者:hrda
向日葵菌核病分布广泛,染病后产量降低,皮壳增加、籽仁减轻,同时籽仁的含油量降低,油质有苦味,对产量、品质影响很大。
一、菌核病类型
向日葵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,常见的有根腐型、茎腐型、叶腐型、花腐型4种类型。
1、根腐型
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,在开花后发病多。
苗期发病:幼芽和胚根生水浸状褐色斑,扩展后腐烂,幼苗不能出土或虽能出土,但随病斑扩展萎蔫而死。
成株期发病:根或根茎部出现褐色病斑,逐渐蔓延到茎基部和茎上,病斑稍凹陷,有同心轮纹。湿度大时在病斑近边缘部密生白色菌丝,后形成鼠粪状黑色菌核;后期病斑中央呈黄白色,表皮破裂露出纤维;重病株萎蔫枯死,剖开茎在内腔有白色菌丝,并有黑色粒状菌核。
2、茎腐型
病斑在茎秆的各部位都可发生,以中上部居多。
病斑椭圆形,褐色,逐渐扩大,略具同心轮纹,病部以上的叶片萎蔫,病斑绕茎一周后,植株萎蔫死亡,病斑表面很少形成菌核。
3、叶腐型
发病叶片初生水渍状病斑,后变为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,有同心轮纹,湿度大时迅速蔓延至全叶,天气干燥时病斑从中间裂开或脱落。
4、花腐型
开花后常在花托部位出现褐色水渍状圆形斑,扩展后可达全花盘,组织变软腐烂,湿度大时长出白色菌丝,最后形成黑色菌核。病部可蔓延到花盘正面,菌丝密生于籽实间,形成“井”型黑色菌核网覆盖花盘。籽粒症状不明显,为害严重时果皮白色,易裂碎,籽仁褐色。有的在果皮内或外面有黑色菌核。
二、菌核病发生原因
1、种子上的越冬病菌可直接为害幼苗,菌核也可直接萌发出菌丝,直接或从伤口侵入根或根茎。
2、播种早,地势低洼,通风不良,种植密度大的地块发病重。
4、菌核病是土壤习居菌,在土壤中能存活3-5年,有的甚至达5-7年,因此连作地易发病,重茬年限越长,发病越重。
5、降雨量多、偏施氮肥等都会加重病害的发生。
三、防治方法
(一)农业防治:
1、选用耐病品种,无病留种。
2、调节播期:葵花对菌核萌发侵染最敏感的阶段在开花期,适当提前或延迟播种可以错开这一阶段,从而达到避病的目的。
3、及时中耕,清沟排渍,注意通风,可以减少发病。
4、拔除病株,清除病残体:将病株和落地的病花盘、籽粒等病残体清除出田间深埋或烧掉,收获后深翻土地,以减少菌源。
5、轮作倒茬:一般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,不建议与豆科、茄科等作物轮作,若要连作提倡食葵和油葵倒茬。
6、合理施肥、培育壮苗:控制氮肥用量,增施磷钾肥和微肥。
建议:叶面喷施皓达水溶肥料60g/亩+皓达硼50克/亩+磷酸二氢钾;或是皓达水溶肥料100克/亩+皓达硼100克/亩+大量元素水溶肥一起滴灌,培育壮苗,提高植株抗病能力。
(二)化学防治:
1、种子处理:播种前使用葵花专用拌种剂拌种
2、病害发生初期,可叶面喷施以下药剂进行防治:腐霉利、异菌脲、乙烯菌核利可、菌核净、咪鲜胺等,隔7天喷1次,连续喷2-3次。喷药时可以配合皓达水溶肥料(60克/亩)一起喷施,提高药效、促进生长。
注意:皓达水溶肥料同药剂混用时,使用前建议二次稀释;不建议与强酸、强碱性、铜制剂等药剂混用。
本文仅供参考,请结合实际情况使用。